7.1.2 电池成本降价空间展望
1、PACK:降价空间不大。PACK环节主流大厂目前均为自行加工,不进行外包,成本控制已经做得相当到位,降价空间不大。而就方外包pack公司来看,由于进入壁垒较低,pack业务的毛利率只有15%,压价空间也不大。
此外,由于安全性的考虑,成本较高的软包pack路线被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,未来单体pack成本还可能上升。但是考虑到技术改进下系统能量密度的逐渐提升而pack的花费相对较为固定,单位能量的pack成本会有所下降。按照17年提升10%计算,单位能量的pack成本降幅可以达到5%。
2、BMS:主要为设计成本,存降价空间。BMS成本主要为设计成本,制造成本相对固定。设计成本前期投入大,后期随着规模扩张能够得到一定摊薄。由于此前市场以客车BMS为主,技术要求相对较低,电芯厂大多能够自行解决。
未来市场重心迁移至乘用车后,BMS环节可能需交由更为专业的汽车电子设计企业外包完成,这块成本可能会上升,但判断17年这一趋势可能还不明显。综合规模摊薄、系统能量密度提高等因素,判断17年BMS环节降成本空间达到10%。
3、正极材料:LFP材料存在降价空间,NCA与NCM材料降价空间不大。正极材料价格与两块相关,一块是主要的原料电池级碳酸锂,另一块是前驱体,磷酸铁锂与铁矿石相关、三元路线则与镍、猛、钴等有色金属价格相关。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从16年年底开始保持平稳,在13万元/吨的水平。
从龙头天齐锂业与赣锋锂业新披露的情况来看,17年市场需求稳定增长20%左右,中高端级别需求更大,考虑到上游仍较高的毛利率水平(天齐毛利率60%、赣锋35%)与下游强烈的压价意愿,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可能缓缓回落至10万/吨的水平。
前驱体方面,镍价与锰价保持稳定,但钴价17年以来出现暴涨。三元材料价格也因此跟随上涨,NCM523已从年初14万元/吨上涨至目前的19万元/吨。随着市场回归理性与电池级碳酸锂的平稳降价,预计未来三元材料价格将有所回落,但判断17年仍将保持5%左右中枢的涨幅。
磷酸铁锂正极材料17年价格逐月下滑,目前已在8.5-9万元水平,较年初10万元水平下降了10%-15%,预计17年中枢降幅在20%。
4、电解液:毛利率较高,六氟磷酸锂降价后,电解液存降价空间。电解液价格主要跟随六氟磷酸锂价格变动,目前六氟磷酸锂价格已从去年年末高点38万元/吨,回落至28万元/吨。
动力电池电解液价格走势与六氟磷酸锂基本一致,由去年3季度高点8.5万元/吨降至目前6.9万元/吨。目前电解液龙头的毛利率在30%左右(新宙邦)也存在压价空间。随着六氟磷酸锂降价与下游对于电解液企业的压价,预计电解液17年降价幅度将达到20%。
5、隔膜:高毛利率叠加工艺改进,存降价空间。隔膜种类较多,从高端到低端价格差异很大,但17年普遍存在降价空间。从全球隔膜龙头星源材质的情况看,16年干法隔膜均价为4.2元/平米,今年降至3.7-3.8元/平米,湿法去年5元/平米,今年4.5元/平米,能够锁定较长时间。星源16年隔膜毛利率在60%,这块压价空间很大。且隔膜龙头本身也存在通过技术改进进一步降成本的能力与诉求。结合星源调价与上述因素来看,判断隔膜17年价格下降幅度在10%左右。
6、负极:产能长期过剩,价格持续稳定下降。负极价格受动力电池需求端影响不大,近年来处于平稳降价轨道,且毛利率较低。判断17年继续稳定降价,幅度在10%。
7、其他材料:整体降价空间不大。壳体盖板由于钢价与铝价的上涨,17年价格可能上涨,判断在5%左右。制造成本摊销这一块与产线自动化水平与产能利用率相关,随着规模扩张带来单位成本下降与产能利用率维持在平均水平以上,制造成本摊销有望下降10%。
劳动力成本按照工资上涨5%计。其他材料包括正极方面用的粘结剂PVDF、溶剂NMP、集电体铝箔,负极方面用的粘结剂CMC、溶剂去离子水、集电体铜箔,用于极耳的铝带、镍带等等,预计降幅有限,在5%左右。其他成本包括环保成本,判断这块难以下降。整体来看,除四大材料之外的其他成本降幅在3%-5%之间。
扫描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
扫一扫,关注我们